鹅副粘病毒病的症状和病变,如何防治 | |
编辑:wxbaie 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18-01-30 浏览次数:4439 | |
1997年我国首次发现该病,此病病源为禽副粘病毒科,腮腺病毒属,禽副病毒Ⅰ系F基因VⅡ型病毒,与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样,该病原体对各种日龄和各种品种的鹅群均具有高度致病性,常引起大批死亡,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0%以上,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。 主要症状:患病鹅精神萎顿、缩头垂翅、食欲不振或废绝、口渴;排稀白色或黄绿色或墨绿色稀粪;行走无力,不愿下水,或浮在水面,随水漂游;喜卧,成年鹅有时将头环顾于翅下,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;部分鹅出现扭领、转圈、仰头等神经症状;少数雏鹅发病后有甩头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。雏鹅常在发病后1~2天内死亡,其余鹅常在发病后3~5天死亡。 病变:机体脱水,眼球下陷,脚蹼干燥;脑膜充血;肝肿出血,少数有散在坏死灶;胆囊充盈,脾脏轻度肿大,有芝麻大的坏死灶;肌胃角质层呈棕黑色或淡黄墨色,角质层下常有出血斑或溃疡灶;腺胃及肠道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,空肠和回肠常见灰白色、黄白色米糠状或绿豆大小的隆起痂块,剥离后露出出血面和溃疡灶;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。 防治:①发病鹅立即用副粘病毒血清肌注,每只2~3毫升。全群鹅同时配合补液、电解多维饮水。对假定健康鹅群立即隔离,紧急注射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0.5~1.0毫升(或用5~8倍量鸡新城疫Ⅰ系疫苗)。鹅舍、场地用2种消毒药带鹅交替喷雾消毒。 ②做好平时的免疫接种(见建议免疫程序)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。 1997年我国首次发现该病,此病病源为禽副粘病毒科,腮腺病毒属,禽副病毒Ⅰ系F基因VⅡ型病毒,与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样,该病原体对各种日龄和各种品种的鹅群均具有高度致病性,常引起大批死亡,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0%以上,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。
主要症状:患病鹅精神萎顿、缩头垂翅、食欲不振或废绝、口渴;排稀白色或黄绿色或墨绿色稀粪;行走无力,不愿下水,或浮在水面,随水漂游;喜卧,成年鹅有时将头环顾于翅下,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;部分鹅出现扭领、转圈、仰头等神经症状;少数雏鹅发病后有甩头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。雏鹅常在发病后1~2天内死亡,其余鹅常在发病后3~5天死亡。
病变:机体脱水,眼球下陷,脚蹼干燥;脑膜充血;肝肿出血,少数有散在坏死灶;胆囊充盈,脾脏轻度肿大,有芝麻大的坏死灶;肌胃角质层呈棕黑色或淡黄墨色,角质层下常有出血斑或溃疡灶;腺胃及肠道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,空肠和回肠常见灰白色、黄白色米糠状或绿豆大小的隆起痂块,剥离后露出出血面和溃疡灶;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。
防治:①发病鹅立即用副粘病毒血清肌注,每只2~3毫升。全群鹅同时配合补液、电解多维饮水。对假定健康鹅群立即隔离,紧急注射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0.5~1.0毫升(或用5~8倍量鸡新城疫Ⅰ系疫苗)。鹅舍、场地用2种消毒药带鹅交替喷雾消毒。
②做好平时的免疫接种(见建议免疫程序)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。
|
|
相关附件:无 | |
下一篇:[18-01-30] 种鹅的饲养管理 | |
上一篇:[18-01-10] 公示 | |